物业管理,一直是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和痛点。物业退场、经费不足、服务短缺、居民抱怨……这些常见问题,曾让不少小区陷入“管理差—不缴费—服务更差”的恶性循环。
然而,在武胜县,以奥韵康城与御江城为代表的一批小区,经过一系列治理创新,实现了从“忧居”到“优居”的转变,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、居民参与、资源盘活的物业管理新路子。
从“没钱办事”到“自我造血”
小区基金激活治理源头
10月30日,走进奥韵康城小区,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焕然一新的景象:道路平整干净,绿植修剪整齐;停车位上,车辆依线停泊,井然有序;完备的监控系统、崭新的健身器材与供居民休憩的“暖阳座椅”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。这些变化,源于小区业主自治探索出的“共有基金”模式。
“以前晚上回家摸黑走,垃圾堆起多高,居住环境很糟心。”回忆起2016年底物业突然撤离后的“至暗时刻”,小区居民至今感慨。危急时刻,业主们自掏腰包垫付电费,让路灯重新亮起;热心业主主动承担起保安、保洁工作,即使首月1400元工资需拖欠,也咬牙撑起小区基本运转。
“现在我们不是‘没钱办事’,而是‘有钱有办法’。”小区业委会成员唐瑛介绍,通过盘活小区内200多个停车位、近1000平方米架空层和闲置商业用房等“沉睡资产”,小区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商业化运营和出租,每年仅停车费收入就超过10万元。在架空层和闲置空间优先满足公共需求后,对外招商出租,目前已与4家商业主体签订长期合作协议,为小区注入资金约20万元。
更重要的是,这笔钱怎么管、怎么用,居民说了算。基金设立在业委会账户下,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。“我们5名业委会成员都开通了账户短信通知,每一笔收支大家都清楚,每三个月还会进行账目公示,让全体业主知晓资金去向。”唐瑛手持小区账簿介绍。
基金不仅用于垃圾清运、环境整治等日常服务,还支持安装了便民工具箱、急救包,设置了“暖阳座椅”等10多项便民设施。更让居民惊喜的是,年底结余资金还能以户为单位分红,目前已累计发放40余万元。“如今小区公共收益全部用于环境提升和便民服务,最终惠及我们每一位业主,这种模式让大家备感暖心。”居民粟雨芬说。
从“信任缺失”到“阳光共治”
透明机制重建服务关系
与奥韵康城小区不同,御江城小区的治理突破口,是从“阳光账户”开始的。“以前最让人困扰的是收支不透明,物业费成了一笔‘糊涂账’,作为业主,我们对资金去向缺乏知情权,难免心存疑虑。”御江城小区居民李安杰坦言。为此,小区业委会联合物业公司设立“阳光账户”,将小区公共区域停车费、广告费、物业质保金等所有公共收入统一纳入,支出须经物业申请、业委会审核,全程在线可查。
“花销大家议,账目随时查”,不仅解决了“收费不透明”的问题,更打破了“物业管理差、居民不缴费”的恶性循环。由业主代表、党员代表和社区网格员组成的监督“对账”工作小组,每月定期对物业服务、资金使用和公共设施维护等进行审核,并将结果进行公示。
“通过事务共审,小区党组织、业委会、物管会、业主代表等按照‘以收定支、量入为出’的原则,协商各项收支的合理性。”御江城小区物业公司总经理刘建军说,“现在,小区要办什么事,钱够不够,大家一看账户就明白。”
物业公司还主动转变服务理念,通过“项目经理接待日”和定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,让居民清晰了解服务内容与标准。“现在我们反而觉得工作更好开展了,因为信任多了,猜疑少了。我们把服务做好,账目晒清楚,居民们看得到,也愿意支持我们的工作。”刘建军说。目前,御江城小区物业费收缴率达95%,2025年以来物业领域投诉量为零。
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参与者”
居民共治凝聚社区温度
治理的关键在人。两个小区都注重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,推动从“各扫门前雪”到“共建一个家”的转变。
奥韵康城小区通过组建志愿者队伍,鼓励退休业主发挥余热;业委会成员轮流挂牌在岗,电话24小时畅通,居民有诉求可直接联系。“遇到棘手问题,我会立刻联系其他成员开会讨论,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举手表决,还会做好会议记录备查。”唐瑛说。
御江城小区则设立“党员责任岗”“红色志愿岗”,带动居民参与停车管理、设施维护、微心愿认领等志愿服务。线上线下议事平台也让居民意见有了畅通的表达渠道,从“被动提意见”转向“主动参与规则制定”。
“如今的居住体验非常舒心,在无需承担物业费的同时,能享受到如此规范的管理,归属感和幸福感都大大增强了。”奥韵康城小区居民汤勇辉的感受,代表了许多居民的心声。
两个小区的成功实践,是武胜县党建引领物业管理的系统性支撑。全县构建“行业综合党委—乡镇党委—社区党委—小区党支部—楼栋党小组”五级治理体系,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。同时,创新物业绩效风险金机制、构建多元纠纷调解网络,从制度上保障治理落地见效。该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、以居民为中心、以透明为保障、以创新为动力,打通治理堵点、激活社区活力,让居民享受到优质服务,真正实现“小区有变化、居民有感受、社会有认同”的民生温度。(武胜融媒 段宇航)

